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印象金安
六安王墓出土文物
字体【 】  编辑日期:2010/11/9  来源:金安新闻网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六安王墓”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2006年初,安徽省考古队在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工程沿线例行考古勘探,行至双墩村时,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考古人员对南向的一号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座深达11米、总量3万立方米的封土被揭开,露出墓室。考古队发现大量青铜器、木俑、漆器、车马件等。

六安王墓发掘现场

相关资料: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2006年,在六安城东双墩村发现了双墩一号汉墓,后经初步考定,这里就是西汉后期六安王刘庆的家族墓葬群。刘庆如何成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墓独一无二的栗木“黄肠题凑”木椁结构是怎么形成的?红色为该墓的主色调,是偶然为之吗?出土铜镜背面的钮为什么被统统砸掉? 2月27日下午,安徽省历史协会理事姚治中老先生带我们从刘庆墓中“一窥”成型期的汉文化。

   刘庆缘何成为第一代六安王?

   西汉建国以来,淮南地区叛乱不停: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公元前174年,刘长叛乱;公元前122年,刘安又一次叛乱。因此,叛乱平息之后,处理好善后,保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成为汉武帝刘彻思考的重中之重。他采取的第一个举措是将淮南王所辖领土一分为三:在淠河、巢湖以西设庐江郡,以东设九江郡,同时划出六(约为今六安市金安、裕安两区)、安丰、蓼、安风、阳泉(四县均在今霍邱境)这5个县,设立了一个六安王国。

   那么,刘庆是何许人也?他如何能成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父亲刘寄实际上是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刘寄的母亲与汉武帝母亲王太后又是亲姐妹,所以,刘寄与刘彻也是姨表兄弟。刘彻从胶东王位上被立太子后,刘寄即替补为胶东王。在淮南王谋反案中,刘寄暗中准备了兵车箭簇,也有叛乱的嫌疑,但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在刘寄病逝后,汉武帝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先后于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20年封他最宠爱的次子刘庆为六安王,封其长子刘贤为胶东王。

   汉武帝此举可谓煞费苦心。按常规,诸侯王庶子如刘庆,能封得侯爵就很不错了,如今能得到王爵,他自然会对刘彻感激不尽,也就竭力领会其心愿,保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刘寄的长子刘贤本不受宠,正担心父王废长立幼,如今却蒙圣恩继承爵位,自然也对武帝感恩戴德。

   墓的变化折射诸侯王权削弱

   与西汉前期的诸侯王墓相比,刘庆墓的地宫面积和出土的兵马俑数量均大幅“缩水”。以徐州的楚王戊墓为例,楚王墓地宫面积约850平方米,而刘庆墓的木质地宫仅数十平方米;楚王墓有大型兵马俑坑,陶制立俑和跽坐俑4000多个,而刘庆墓仅有三个规模不大的车马坑,文士俑和侍者俑500个,木雕,武士俑仅一座。另外,楚王墓出土“食官监丞之印”等铜印三枚,而刘庆墓无铜印出土,仅封泥三块,且已无“监”这个政府机构名称。

   这些变化为何发生?它们起因于汉武帝在平息叛乱后采取的一系列解除诸侯王权的举措:颁布《左官律》,规定凡王国官吏比中央同等职官低一级;颁布《推恩令》,允许同姓王将领地分封给子弟,分化王权;严禁诸侯王与地方官吏及诸侯王之间来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等。

   而刘庆墓的变化则反映出这些举措已经生效了。淮南王刘安叛乱被平定之后,诸侯王国已经等同于郡县;西汉后期的诸侯王国已不再掌握政权、军权与经济权,只能享受政府划拨的领地的租税。因此,墓地变小、兵马俑数量缩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独一无二的栗木“黄肠题凑”

   在发掘中,刘庆墓独一无二的栗木“黄肠题凑”木椁结构备受关注,轰动全国。

   据记载,天子和大夫墓除了四层棺木外,外面还制作一套外椁。夏朝之后,木椁结构越来越讲究。西周开始垒土成坟,春秋时期出现“题凑”,“题”就是木枋的端部,“凑”就是端部对齐码放,“题凑”意即以木枋按照一定制式整齐码成的木质地宫。此时,用枫、豫章等木料都可以,而以“黄肠”为特征的“黄肠题凑”第一次出现于文献《汉书·霍光传》。霍光劳苦功高,他死后,宣帝赐“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指用柏木做成的木枋,柏树的木心是黄色的,所以柏木题凑叫做“黄肠题凑”。

  死于公元前83年的刘庆享用的却是栗木“黄肠题凑”。一方面,它体现了皖西地方特征:柏木生长迟缓,大别山中很少见到可以砍削成粗大木枋的柏木,而黄栗树却漫山遍野。刘庆墓中的栗木“黄肠题凑”就反映出这种皖西特色。另一方面,在汉武帝巡狩南岳后,“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以黄色为最高贵的颜色,皇帝穿黑袍也穿黄袍,六安王刘庆墓中的“题凑”划一为“黄肠”则反映了这一历史现实。

   从墓看朱红正统地位的确立

   在汉文化成型期,除黄色成为最受崇尚的颜色外,另一标志性信息就是朱红(今称“中国红”)正统地位的确立,它的起源与皖西古代文化有关,在刘庆墓中也有体现。

   朱红,渗透到楚人社会的各个方面,皖西在春秋中后期之后成为晚楚文化的重要地区。据《墨子》记载,楚庄王喜欢穿红色的大袖袍服。据《国语》记载,楚灵王建章华台,殿堂内的楹柱都漆成朱红色。这两人与皖西都有很深的关系,其中,楚灵王曾在皖西活动过较长一段时间。楚文化以其强势融入汉文化中,大大强化了尚红的观念。

   刘庆墓“黄肠题凑”坐西向东就体现了楚人对太阳的崇拜。其墓中棺椁内壁也漆成红色,陪葬坑内还有红色彩绘遗迹,红色可初步判定为该墓的主色调。战国时,学者开始把华夏民族生活的地区叫“赤县神州”。这一概念的出现,表现出汉民族共同心理表现之一:对朱红的崇拜的形成。

   其实,朱红的正统地位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显现,但那时国家没统一,汉民族还没成形,汉文化还未成型。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文化才基本成型,六安王刘庆墓棺木及彩绘的主色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朱红色已经从地方性崇尚的色调发展为全民族统一的崇尚。

   铜镜布局背后的“天人合一”

   铜镜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一种梳妆用具,还是一种沟通天人关系及仙凡关系的工具。而刘庆墓中发现铜镜十余面,除一面较大外,其余都是直径6厘米左右的小镜,它们的布局也反映了当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刘庆墓中出土的铜镜较小,没有铭文,图案也很简单,放置于内棺棺盖之上,考古工作者拍摄下部分铜镜的原始排列情况:惟一一面较大的铜镜居中,四方排列着4面较小的铜镜。 《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居中的这面大镜象征北辰(即北斗星),这种排列体现出古代“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世界观。楚人将楚地最高神与源于中原的“北辰星”合一,刘庆内棺盖上的这种排列,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楚文化融入汉文化的历史。

   令人有些费解的是,这些铜镜背面的钮均被砸掉,这又是为何?这与西汉“以孝治国”的理念有关。据后世学者解释,枭是恶鸟,长大后吃掉自己母亲;破镜是逆兽,长大后吃掉自己的父亲。当年皇帝痛恨这两种坏东西,命令凡祭祀都要用枭与破镜。但破镜是什么东西,谁也没见过,也说不清楚,刘庆受封于公元前121年,死于公元前83年,这38年正是破镜与枭的神话炒得火热之时,刘庆为了响应汉武帝“以孝治国”的圣意,表明忠诚,必须找个方式以“破镜”殉葬,而镜钮被砸去,就具体体现了当时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