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金安
《皖西日报》5月17日一版:种粮大户有何新烦恼?——来自金安区春耕一线的调查(下)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5/17  来源:皖西日报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5月12日,在金安区孙岗镇孤堰村采访农村春耕备耕情况时,记者留意到,在田间忙活的庄稼汉基本都是上了年岁的人,而年轻人的身影难觅。

“我们村里有2300多人,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外出务工了,其中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孤堰村村书记邬宗林对记者说,目前村里种田的“主力军”都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而且70岁以上老年人很多,“可以说,现在种地基本就靠老的。有的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还要承担抚养孙辈的重任。”

作为当地最大的种粮合作社,孤堰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加入股的土地有4600多亩。由于种植面积较大,合作社常年需要雇佣劳动力。合作社理事长陈雨龙告诉记者,但每天六七十元的薪酬吸引不了年轻人,合作社平时的雇员基本都是一些留守老人。“这些人如果在城市早到了退休年龄,但在农村他们的子女外出,不得不继续从事着农业生产。”

农村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种田?邬宗林认为,种粮效益偏低是症结所在。他算了一笔账:种植水稻每亩要投入肥料、农药、种子成本大概260元,旋耕、插秧、收割等环节的农机费用约200元,再加上各环节的人工成本,种植1亩几乎要投入近千元,“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亩产不过1000斤左右,按照粮食保护价,只能卖到1300多元,辛苦一季收入微乎其微。”

邬宗林说,面对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日益老龄化趋势,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也正积极购买农业机械,通过机械化播种来缓解人力不足的问题。然而,眼下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难题——找不到合意的农机手。

“合作社目前的农机只开动了3部,主要是没人来开。”采访中,陈雨龙告诉记者,他最近就一直在为缺少农机手而发愁。“农机、油钱全部是合作社的,农机手每天180元工钱,插秧机操作手200元以上,这待遇也不低啊,但就是招不到人。”

其实,邬宗林也想过从村里的年轻人中培养几个农机手,但是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电话中进行动员做工作,虽然有人同意却一直没有回村。他认为很多人主要是因为干农活不体面的原因。他举例说,村里有一位56岁的农机手,常年为大户开农机,每月净收入五六千元,他希望把技术教给儿子,但他的儿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接触这一行。

如今坚守在春耕一线的,多数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民,一旦现在这批农民不再种地,那么在将来的春耕时节,谁来种地?在采访过程中,金安区农委副主任潘圣余说,农业的出路恐怕还是要靠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推广机械化耕作,发展规模经营来实现。他认为,农业必定是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方向转变。

潘圣余告诉记者,鉴于目前农业生产多由中老年农民“当家”的现实,近年来,该区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种粮的科技水平,一些职业农民和农业合作社获得了较好的种植效益,这也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留守老人在家靠拿租金和到合作社帮工,每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

“破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还需要在培训职业农民上下工夫。”采访中,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郑仁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围绕水稻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培训,使种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升级”。同时,通过推广新技术、新机械帮助他们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他认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通过加大力度培养职业农民,可以改变人们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认知,进而留住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

“硬留留不住,都留下来也不太现实。”陈雨龙认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应顺应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由市场来决定人的去留。今后如果种地的人少了,土地就会集中到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经营,种田的农户收益高了,肯定会吸引部分年轻人。“外出的农村年轻人除了有务工工资,在老家还可以获得一份土地租金收入,这是两不误的事嘛。”采访中,对于眼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难找的现状,陈雨龙和红堰村万胜合作社的负责人朱南胜还有一个愿望——将更多的“小田变大田”,“希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平整上加大力度,把农村高低不平面积过小的田块整理成平整的大田块,使之便于机械化操作,解放农村劳动力,让我们种粮的成本再降点。”(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