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头条
按下“加速键” 巧绘“春耕图”——金安区疫情防控与抢抓春耕“双线”作战
字体【 】  编辑日期:2022/4/28  来源:皖西日报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农时不等人,沃野待耕耘。4月26日,艳阳高照,金安区马头镇高皇、胡楼两村相连的1500亩农田里,6台旋耕机轰轰作响、来回穿梭,好运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吴然开抓起一把碎土放在手心反复揉搓,疫情防控与抢抓春耕的“双线”作战,让他略显疲倦。农田边有20多位农民戴着口罩,在田埂上挥锹铲草培土,静默了20多天的乡村忙碌起来了。
  金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德武介绍,作为安徽省重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金安,粮食生产是春耕备耕第一要务,按照市政府的坚持“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总体要求,全区各乡镇在落实有关管控措施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正常开展。
惜时节 保春耕生产
  东河口镇是距离六安城区50公里的偏远乡镇。放眼该镇中旺院村田野,刚翻整好的一垄垄地透着泥土的芳香。“10天后水稻即将栽插,现在要抓紧平整田地。”正在田间作业的种粮大户涂瑞锋告诉记者,“我原来流转3000亩土地,疫情期间,金子寨村有部分农户因年龄大了没有体力种,我又接手了200亩,这么多田地旋耕、平整,每天十几台机械作业还嫌少哩!每台机子起早贪黑,歇人不停机加班加点,30多人上工,争取时间,五月初育好的秧苗就要栽插了。”
  4月26日下午,在张店镇左大桥村缘梦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育秧车间,工人们正在将已育好幼苗的秧盘装上小型货车,移往后山冲50亩的秧床田里,19万盘秧苗只能安插1.2万亩,远远不够周边农户需求。合作社理事长李纯金说,他们一方面对田地精细耕作,提升直播、撒播条件,一方面温控育秧车间,加大轮盘周转率,确保所有农田不弃耕不抛荒,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四月春耕正当时。马头镇好运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吴然开说,该公司1500亩土地80%经过两轮精耕,土壤墒情、水份涵养基本达到春播条件,如果“天公作美”来一次强降水,就可以直播了。马头镇党委书记吴昌军说,农业种植虽然有“天然”成份,但不能坐等“靠天收”,镇政府正在加紧马街节制闸、王湾给排水泵站水系联通工程施工,争取一周内将淠河水经木北渠引进镇区内,保证春耕春播不缺水。
畅渠道 保复工复产
  金安区范围内的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后,区农业局及时细化制订了《金安区农业生产复工复产工作方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复工复产。
  拥有20多台旋耕机的施桥镇鑫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常年为周边施桥、椿树、先生店、双河4乡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疫情期间业务暂停20多天。解封解控后,镇政府指定专人与乡镇间防疫检查卡点协调放行,20多台农机分别开进作业区,机械手吃住在作业区,接受当地管理。
  据金安区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金安区境内每天在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1500多台套,以日作业量近万亩速度快速推进田地翻整。
  种子、化肥、农药是春耕春播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疫情发生前,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储备量大约60%,为保障春耕生产所需物资,金安区优选10家农资代理商紧急采购种子200万公斤,化肥2万吨,农药400吨,同时发放500多张重点物资通行证,畅通春耕生产人员和物资运输“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复工67%,,家庭农场复工8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
重服务 保产品销售
  施肥、除草、温控、立支架……在马头镇感应寺村聚福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工人们戴着口罩,相互间隔两三米,低头不语却配合默契。一株株鲜嫩翠绿的椒苗已长出十几公分青椒,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刘永俊说,一周左右,这些青椒将定向跨市销往合肥。为畅通运输,在区农业部门帮助下,仅半天时间就办妥了市际特别通行证。
  金安区蔬菜办主任左绪金介绍,该区统筹做好农产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加快推进区域蔬菜发展,搞好服务,促进销售,稳定7万亩在地蔬菜的14万吨产量。
  随着气温回暖,当前已经到了龙虾上市的季节。受疫情影响,龙虾市场紧缩,龙虾销售难。每天50万公斤龙虾出水,遭遇困境。施桥镇三口堰村塘堰十多个,由于疫情阻断了龙虾经销商进村的道路,12户虾农每天400公斤龙虾出不了村,村两委委托当地煜豪生态有限公司在村里空旷场地设临时集中点,将龙虾分拣、称重、装筐后,转运至4公里外的六舒路边出售给等在那里的经销商。
  据了解,金安区已在14个乡镇设立收购点,解决农户卖虾难问题,截至4月26日已累计销售龙虾5000多吨。除想方设法帮助虾农线下销售外,区农业局还广泛发动“金品到家”“金品团购”等电商平台采购,有效缓解了龙虾滞销问题。另外,区农业农村局敦促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和东桥镇两个龙虾加工储存项目的建设,目前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即将运营。(本报记者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