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专题专栏 > 走进乡村看振兴
翁墩乡:活”了非遗 “旺”了乡村
字体【 】  编辑日期:2023/12/8  来源:六安新闻网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咔嚓、咔嚓......”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剪纸声,非遗(翁墩剪纸)省级传承人徐圣年手上的剪刀好似长了眼睛一样不停地游走在纸上,不多时一只栩栩如生、手举仙桃的猴子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初冬时节,金安区翁墩乡徐圣年剪纸艺术馆内,一群来自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来此参观,学习剪纸,大家惊叹六安还有这么美的剪纸。


   12月4日,记者来到全国闻名的“文化之乡”——金安区翁墩乡。翁墩剪纸在这里发源兴起,这门古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凭借其古朴、浑厚、写意、粗犷的独特风格,蜚声省内外。1994年,翁墩乡作为全国唯一的乡镇代表出席了“全国村落文化研讨会”,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为此挥毫题词“文化兴乡一枝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翁墩乡非遗(翁墩剪纸)传承带头人,徐圣年从小深受母亲影响而爱上剪纸,他回忆道:“记得小时候,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母亲在一旁绣花,那些精美的图案让我很是喜欢,我就照着样子用剪刀剪,慢慢地就学会了剪纸。”从那以后,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成为徐圣年闲暇时最重要的陪伴。


   随着技艺的成熟,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2004年徐圣年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并一举获得银奖。之后,徐圣年在2010年被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徐圣年将翁墩剪纸文化传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了解了翁墩剪纸。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翁墩剪纸,徐圣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剪纸艺术馆,此馆的成立吸引了众多研学的学生和游客,从而带动了翁墩乡文化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增收。



   近年来,翁墩乡深入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有序推进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除了徐圣年,翁墩乡还有非遗(翁墩剪纸)市级传承人两位,传统美术区级非遗传承人一位,区级非遗糖画项目传承人一位,以及雕刻艺人一位。


   从文化资源里要经济效益,在传统农业中找新增长点。翁墩乡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寻求其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翁墩乡结合翁墩剪纸非遗文化,打造“三馆一中心”,成立翁墩乡杨公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发展非遗研学游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极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非遗展示馆、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12月4日,记者来到翁墩乡杨公村“三馆一中心”。据翁墩乡宣传委员夏宝明介绍,这里原来是粮库,经过改造的废弃粮仓厂房现在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新的使命。

除了“三馆一中心”,基地还设有手工体验教室、七彩风车桥、五色小跑道、文化活动广场、研学夜光步道、栏式足球场、农耕体验区等。开设8个室内研学实践教育场馆,3个大型研学主题教室,拥有容纳300人礼堂,可同时接纳500人单日研学。



   夏宝明说:“自今年4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放以来,已接待50批次一万多名中小学生及外国留学生前来体验学习,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同时,每次有接待时,基地还会招收当地村民来基地帮忙干活,每人一天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从而帮助村民增收。”


   目前,杨公村“三馆一中心”已与安徽省广电、皖西学院、国防科技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打造研学游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获批为金安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让文化有传承、有发展。


   为不断拓展延伸文化产业,杨公村还设计出杨娃娃IP形象标识,并荣获安徽省第二届乡村文旅创意大设计类银奖。将杨娃娃注册商标,成立了杨娃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杨娃娃非遗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杨娃娃大米加工厂等,打造杨公村自己的品牌。


 

  乡村振兴,号角声声。今天的翁墩乡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更多的人在享受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使得文化“活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记者 毛婧婧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