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金安
5月23日《安徽日报》:乡村艺校快乐传非遗
字体【 】  编辑日期:2023/5/24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5月16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明德小学,听到操场上传来热闹的锣鼓声。此刻,9名同学挥舞着一条迷你“小龙”,紧跟前头的龙球;4名男生将两条狮子舞得虎虎生风。


   “今年,我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乡村艺校‘六安灯歌’舞龙舞狮班,20多名五年级的同学报名参加,他们练得可勤快了。”明德小学校长邵善彬说。


   东河口镇是金安区非遗传承大镇,省级非遗“六安灯歌”“邀大岭”均流传于此。


   为了增强群众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今年六安市文化馆联盟联合有关方面开办了乡村艺校,鼓励非遗文化走进基层、走进校园。


   “‘六安灯歌’结合舞龙舞狮与民歌演唱的传统歌舞,表演时不仅要舞龙舞狮,还要有艺人现场拆字唱歌。孩子们现在舞龙舞狮很有模样,等他们练熟了,我再挑一些歌谣教给他们。”“六安灯歌”非遗传承人刘显勇说,每个星期二下午,他准时出现在校园里,“把一身技艺传授给孩子们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学习‘六安灯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最年轻的都40多岁了。金安区文化馆和学校开设了乡村艺校,让孩子们有了学习非遗的机会,我特别高兴。”刘显勇说。


   “目前,金安区在3个乡镇开设4门课程,包括大红袍油纸伞、六安灯歌、翁墩剪纸和手工纳底布鞋制作,分别由省、市、区三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金安区文化馆馆长夏艳告诉记者。


   在毛坦厂镇的明清老街,一群陪读妈妈和当地居民围坐在一起,一手拿布鞋底、一手拿针线,跟着手工纳底布鞋区级非遗传承人董光珊学习技艺。“现在有近20人上课,既能把手工纳底布鞋的技艺教给更多人,也能给大家增加点收入,我教得更起劲了。”董光珊说。


   “非遗文化要扎根群众的土壤才有活力。开设乡村艺校,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接触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增添活力。”夏艳说。(本报记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