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新闻网投稿邮箱:jaxww1292@163.com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闻快报
为什么是安徽?发现安徽工业精神
字体【 】  编辑日期:2023/9/20  来源:江淮观察  编辑:网站编辑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所谓“逆袭”,不过是拼到底时的水到渠成。理解安徽敢为人先的气魄,理解安徽的战略眼光,才能读懂安徽工业的进阶升级。(图/视觉安徽)


   文|汪国梁 朱卓 许昊杰  


   安徽日报台面融媒体工作室作品


   1


   9月16日,德国哥廷根。


   在这座风光旖旎、产生过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世界学术之都,一场由动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国轩高科举办的活动,冠盖云集,备受瞩目。


   当天,国轩高科哥廷根工厂首款电池下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施特凡·魏尔等政要共同出席下线仪式,见证对于“安徽制造”、对于中德乃至世界汽车工业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刻。


   哥廷根所在的下萨克森州,是欧洲汽车工业中心。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就在距哥廷根不过100多公里、同属下萨克森州的沃尔夫斯堡。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集团,曾在哥廷根有家内燃机零部件工厂。


   两年前,国轩高科收购博世哥廷根工厂,将其改造为自身在欧洲的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

国轩高科是地地道道的皖企,总部位于合肥,创始人、董事长李缜是安徽著名的文都桐城人。


   当李缜用带着浓重桐城口音的普通话,宣布国轩高科在欧洲生产的电池,开始规模化进入欧洲市场,助力欧洲及全球能源转型,这不能不令人遐想。


   从文都桐城到世界学术之都哥廷根,从新能源汽车时代“换道超车”的新力量安徽到德国汽车工业重地下萨克森,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内燃机零部件工厂的落幕到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的入驻——


   时代变迁的线索交汇于此。


   2


   时代变了。


   安徽企业在汽车工业“反向输出”,折射的是“安徽制造”、安徽工业的今非昔比。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全球顶级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共同开展了一个关于世界上最先进工厂的遴选项目:“灯塔工厂”。以“灯塔”为名,意味着入选者必须代表全球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堪为“工业4.0”的引领者。


   自2018年9月至今,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10批、共132家“灯塔工厂”。其中,有50家来自中国,占比超过1/3,彰显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实力。将目光投向中国内部,“灯塔工厂”的分布情况同样反映了工业及制造业的区域格局。江苏和广东分别以9家、7家居前两位,山东和安徽则以4家并列第三。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苏、粤、鲁都是传统经济强省,工业家底厚实。安徽在“灯塔工厂”数量上能够跻身前三,或许令人有些讶异,但在情理之中:


   过去五年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增速居全国第四。2022年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安徽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六。特别是在决定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新兴产业上,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领域,安徽“换道超车”,构建起实力强劲的产业集群,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徽今年1至7月产量43.2万辆,居全国第四。


   ——光伏产业,2022年营收增长118.9%,达1954.9亿元、居全国第四。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47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等较完整产业链条。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可以说,先进制造业崛起引领安徽工业快速进阶升级,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版图上最醒目的现象之一。不久前召开的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发展方位作出判断:“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


   一个新兴的制造强省,正在刷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3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最直接地体现工业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因自身禀赋、产业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最终又如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工业化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史诗。


   安徽,是史诗中别开生面的一章。


   将时间轴拉长,安徽的工业发展历程,不像“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有雄厚基础;也不像川、陕等内陆省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156项工程”、“三线”建设中受益匪浅;还不像东部沿海地区,得开放之地利,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中,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安徽为什么行?特别是近十年来安徽超乎寻常的跃升,是如何发生的?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安徽纳入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叠加赋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安徽连南接北、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凸显,成为链接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因发展水平的落差而形成势能,让后者获得因产业转移而带来的发展红利……从官方到民间,从各类智库到产业界、投资界,对于安徽所取得的进步,有着不同维度的分析。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正在布置中的展厅(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一个地区的成功,从来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大势、时代浪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这些都是安徽能够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忘记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精神的力量。


   归根结底,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企业家、劳动者以及政府等群体、组织的行为结果。这些群体、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行事,与群体精神、组织精神息息相关。内在的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挑战、参与竞争。


   中国经济能够腾飞,民族精神的作用不可低估。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精神力量同样是理解其发展史不可或缺的视角。如果考虑到安徽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崛起中鲜明的创新引领、赶超型发展的特征,就能对精神的作用看得更清晰。


   安徽的进步主要不是靠先发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是靠经济发展浪潮自动波及而取得的。如果是那样,将永远只能当跟随者,而不可能在区域排行榜上争先进位。


   “新”,是安徽产业结构的一大特点。安徽近年来之所以令人刮目相看,源于以强烈的进取心参与到对前沿领域、新兴产业的争夺,与先发地区同场竞技,并斩获颇多。2012年到2022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7.6%的增幅。自2016年国务院开展督查激励以来,安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7年获得激励,激励次数全国第一。


   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人工智能,哪一个都是“一线”“新一线”的必争之地。拿下这些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是产业转移,而是虎口夺食。


   只有渴望成功,才能收获成功;只有敢于胜利,才能赢得胜利。


   安徽先进制造业的崛起,安徽工业的升级,是一段充满传奇的闪光历程。探究这段历程,我们会发现安徽工业的精神气质,以及这种精神气质是如何影响、塑造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4


   核电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国重器”,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标志。在安徽,有家民营制造业企业应流集团,研发生产核电站屏蔽主泵泵壳、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叶片等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挺直了“大国重器”的“腰杆子”。


   应流集团起家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原本是山沟里的普通铸造厂,如何跻身高端装备领域?答案从研制高温合金叶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高温合金叶片主要用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上,属于尖端产品,技术和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垄断,价格极高。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应流集团投入巨资“死磕”,仅一种陶瓷芯的技术,就用了两年时间、数千次试验,最后终于攻克。随着核心技术突破,国际巨头也从技术封锁转向寻求合作,向应流集团伸出“橄榄枝”。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立自强,才能突破瓶颈,迈向辽阔之地。从应流集团身上,可以看到安徽工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合肥市蜀山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组装焊接生产线(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竞争激烈,面对技术封锁、打压,自立自强的精神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更加凸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攻坚突破,解决自身乃至全国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过程中,“安徽制造”正在展现担当作为,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制造EDA软件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制造业“锻长补短”重点领域,近年来,安徽支持353家企业揭榜268项任务,截至目前,86项攻关任务成功结题。其中,23项任务攻关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累计培育首台套产品772项、首批次新材料204项、首版次软件399项。


   自立自强的基因,植根于安徽工业发展史的深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企业不到80家、年产值仅4.4亿元。1949年至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铜是急需的战略资源。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安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铜官山铜矿的建设在筚路蓝缕中开始。


   1953年5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在铜官山冶炼厂出炉、浇铸,新中国铜工业在这里起步。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同样是在1953年,马鞍山铁厂高炉出铁口涌出第一炉铁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口号中,从铜陵有色到马钢,安徽工业筑起了“铜墙铁壁”。


   改革开放后,自立自强依然是激励安徽工业奋发向上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没有自主开发的轿车发动机。当时,要获得轿车发动机技术,有三个可能的选项:合资换取技术、购买技术、自主研发。奇瑞选择了第三条路。


   1997年奇瑞创业之初,就是从轿车发动机“卡脖子”问题入手,送走了拖延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外国专家,从零起步。经过艰苦攻关,1999年5月,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当年12月,奇瑞第一辆轿车下线,开启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传奇。


   历史映照现实,指引未来。在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一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正在建设,这是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首个落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今年再创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镇,安徽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扛起重责大任。前沿科技研发的“沿途下蛋”,又为安徽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安徽工业、制造业将迎来更大发展。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正在爆发出更加澎湃的能量。


   5


   电影《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中,毛主席在分析战役形势时,有一段精彩论述:“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切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咯!”


   要还是不要,干还是不干?面对风险时的决断,尤其考验胆识。新事物、新力量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往往就是在这种看似“赌”的抉择中实现。


   安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合肥模式”热议最多、流量最大。投资京东方、投资长鑫存储、投资蔚来,靠着一次次果断出手、重资“下注”,合肥创造多个“以投带引”的经典案例,迅速做强做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判断精准、敢于冒险并屡获成功,也让合肥“赌城”“最牛风投”的名声不胫而走。


   合肥市委主要负责人曾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诚然,“赌”字易生误解,但也正如《淮海战役》电影中所说,难以找到一个字来更好地描述关键时刻的决断。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场景(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非常之功,须有非常之举。后发地区底子薄、基础差,要与先发地区同场比拼,竞争新兴产业的“香饽饽”,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就难以成事。毕竟,在本来就有差距的情况下,如果等到各方面条件齐备再“稳坐钓鱼台”,那大项目、好项目早就被条件优越的先发地区拿走了。


   当年,京东方在与合肥接触的同时,有一线城市也在极力争取该项目。如果合肥稍有犹豫,不能下定决心,便会与京东方失之交臂。


   蔚来与合肥签约后不过几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爆发,从各地政府到投资界此时都已看清产业的巨大前景,开始争抢优质项目。如果合肥在蔚来项目上没有当机立断,迁延数月,未必有如今的结果。


   事实上,敢闯敢拼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突出的精神气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当然,敢闯敢拼,并不是真的“赌”运气。安徽工业进阶升级,“胆”与“识”缺一不可。敢闯敢拼的背后,是基于理性与专业的科学决策,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


   合肥招商团队的专业性一直为业界所称赞。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牵头编制了一份199页的重点产业招商指南,每个细分行业趋势都有大篇幅解读,内容之精细不亚于专业投资机构的投研报告。



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合肥在“牵手”蔚来之前,对其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调研,以致于李斌感叹,“基本上把我们公司和我个人调查了个底朝天”。由此看来,“豪赌”的背后是“精明”,有对风险的研判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可以说是“胆大心细”。


   省级层面,围绕“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安徽省政府按照省委部署,逐项开展专业化设计。每个产业都邀请专家、代表性企业、商协会共同研讨,理清产业链构成、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力重点、实现路径,打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9月8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了一场专题研讨会,会议从夜里7点开到12点。两院院士,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负责人,知名投资机构和杨森中国、阿斯利康等知名药企负责人等轮番“输出”,为安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和省长一起,研讨产业发展到夜里12点,是我从来没有过的经历,确实感受到了安徽政府的认真和专业精神。”一位参会的投资机构负责人说。


   安徽为什么行?答案中必定有敢闯敢拼的精神。


   所谓“逆袭”,不过是拼到底时的水到渠成。


   理解安徽敢为人先的气魄,理解安徽的战略眼光,才能读懂安徽工业的进阶升级。


   6


   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大山深处的岳西县响肠镇,返乡创业者方红以山区常见的枯枝烂桠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匠心设计、生产木制工艺品,销往北美、北欧等海外市场,年营收超过500万美元。


   仅看生产技术,方红所从事的木制品加工可能是最传统、最初级的制造业,但在连接海外市场、找到特定需求后,就能够创造巨大价值。对于“安徽制造”而言,这大概是“开放带来繁荣”最接地气的注解。


   接地气之外,“安徽制造”的出海,当然还有许多“高大上”的故事,比如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国轩高科,比如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的阳光电源,以及连续20年位居中国汽车品牌出口销量第一的奇瑞。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经验。这一经验同样深刻作用于安徽工业发展历程。某种意义上,作为内陆省份,缺乏沿海开放地利的安徽,需要有更强烈的开放与合作精神、更务实有效的对外开放举措,才能真正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这与自立自强并不矛盾。唯有具备强大的自信,才能不甘于仰人鼻息,才能有志于自立自强。同样是因为足够自信,对于参与全球竞合充满信心,故而愿意拥抱世界、合作共赢。


   “走出去”开拓市场,还要“引进来”吸收资金、技术与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家境外世界500强在安徽设立企业。整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巨头康宁公司等在皖布局,成为安徽打造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集群的重要助力。


   为了“引进来”,安徽不遗余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尊重、理解、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通过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促进有效投资。今年5月的一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时的两年间,安徽省级领导拜访和会见客商超过7000人次。“到安徽见省领导很容易”,是很多客商共同的感受。


   开放合作,不能停留于“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有值得合作的价值。


   大众汽车在安徽的投资,便经历了逐渐发现安徽价值并不断“加码”的过程。


   大众于2017年6月与安徽省属企业江淮汽车集团签约,成立合资企业江淮大众,并推出合作品牌“思皓”。2020年,大众首次“加码”,增持合资企业股份至75%,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其后,安徽抓住产业爆发的机遇,吸引多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与核心零部件头部企业在皖布局,产业生态加速完善,在全国产业格局中地位凸显。大众因此再次“加码”,于今年4月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这是大众在德国总部之外唯一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


   不懈耕耘,提升价值。安徽成为大众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关键支点,根本在于自我“修炼”,从而使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巨大。


   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才会重塑地利。融入长三角,为安徽深化开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带来重大机遇。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主动靠上去,强化借船出海、向海而兴、链通全球的理念,大胆走出去,积极引进来。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部分展品(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才会重构平台。世界制造业大会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逐步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标志性、引领性、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前五届大会共邀请到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位外国政要及政府官员、584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出席,嘉宾客商近1.5万人参会,举办高端制造、科技创新、跨国合作等专题活动、论坛50余场,累计集中签约项目3021个,其中外资企业签约项目1153个。


   科大硅谷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邀约世界……正如黄山上伸出臂膀、喜迎四海宾朋的迎客松,安徽拥抱世界、迎客天下。开放合作,为安徽新型工业化开拓了广阔天地,汇聚四海之气、五洲之力。


   7


   什么是安徽工业精神?


   自立自强,敢闯敢拼,开放合作——这未必是全部内涵,但必定是其中最显著、最鲜明的气质。


   追寻历史的轨迹,在马钢的高炉里,在铜陵有色的冶炼厂里,在两淮煤海深处,安徽工业的精神之火,闪耀着它最初的光芒。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时间天开地阔,工业化如火如荼。在海螺的水泥窑里,在奇瑞的“小草房”中,在美菱、荣事达的生产线上,安徽工业精神催生了新的传奇、新的故事。


   滔滔江淮,奔涌不息。新能源汽车“汽”势磅礴,新型显示“屏”步青云,集成电路“芯”光灿烂,人工智能点亮“星火”……新时代风云激荡,“安徽制造”以喷薄而出的创造力、爆发力,在新蓝海中劈波斩浪。


   作为中国工业化史诗中别开生面的一章,安徽工业的精神气质,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安徽,将为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工业精神,正在照亮一段向上攀升的伟大征程!